胡金銓原籍河北邯鄲,出生於1932年4月的北京。受工筆畫師母親的影響,胡金銓自幼對美術及設計甚有興趣,並就讀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院學習繪畫。胡氏1949年舉家移居香港,曾當校對、撰稿、廣告畫家等工作。胡於1952年加入長城電影公司任美工,曾演出他的第一部電影《笑聲淚痕》(1955),及後演出的《長巷》(1956)、《雪裡紅》(1956)及《金鳳》(1956)等令他廣為人所知,正式開始他的銀色旅途。
胡金銓與當時邵氏名導演李翰祥為莫逆之交,在他的引薦下,胡於1958年加入邵氏公司當演員和編劇,而他首部編寫的作品《花田錯》(1960)乃由同名京劇改編,奠定他在黃梅調片中的地位。其後的兩年,胡金銓再協助李翰祥執導兩齣黃梅調經典之作《玉堂春》(1962)及《梁山伯與祝英台》(1962)(胡乃助導)。
胡金銓第一部由他獨擔編劇及導演之大任乃其於1964年拍的《大地兒女》,以抗日歷史為背景,初試啼聲便獲一致好評,更於1966年第四屆金馬獎囊括三大獎項,分別是最佳編劇、最佳剪接及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1966年,胡氏編導的《大醉俠》為他在演藝事業揭開新的一頁,他利用開創的武俠意念,揉合新穎的拍攝技巧,為當時「剛陽」武俠片以外開闢另一武俠片新風格,以虛幻陰柔為主,著重武功的內心層次,武打場面富想像力及藝術美。胡氏的「陰柔」武俠與張徹的「剛陽」的暴力美學,令邵氏成為當時武俠片的「霸主」。
《大醉俠》後,胡氏便離開了邵氏,赴台拍攝另一叫好叫座之作《龍門客棧》(1967)。此片無論是編、導、演,以至表現的精神面貌,均與《大醉俠》非常相似,被認為《大》之下集,而此片亦獲得第六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及最佳導演獎。其後的《俠女》(1971)、《迎春閣之風波》(1973)、《忠烈圖》(1975)、《空山靈雨》(1979)及《山中傳奇》(1979)等均保持了他的風格,不同的是後期的作品加入了很多哲學及玄學的元素,提升電影的思想空間。
論胡氏作品之最大特色,當首推其推崇的「俠女」形象,一改當時流行武俠片「紅顏禍水」的觀念。在胡氏鏡頭下,《大醉俠》的鄭佩佩、《龍門客棧》的上官靈鳳、《俠女》的徐楓等,全都是女扮男裝,身手敏捷,動作優美矯捷,將「女俠」的典範活現在銀幕之上。
在眾多導演中,胡氏可說是最多才多藝的一位。他不只能編、能導、能演,他更會參與其他幕後製作,如剪接、美術、佈景,以至編曲譜詞等… 因他有深厚的藝術造詣,在不少電影中均曾參與美術及剪接的製作,故他的作品極富美感。
胡金銓並非是「多產導演」,終其一生只拍下十多部電影,相較邵氏一眾導演,當然是比下去。然他每一齣作品均是出色之作,讓人留下深刻印象。雖然胡氏之電影並非所有是「賣座保証」,但他卻與各大國際電影獎項結下了不解緣。打從他第一部獨立編導的《大地兒女》開始,他便獲獎無數,如《龍門客棧》囊括金馬獎兩大獎項;《俠女》(1971)獲得第28屆法國康城電影節綜合技術獎;《忠烈圖》(1975)獲1975年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傑出貢獻獎及被英國一著名電影雜誌選為年度五大導演之一;《山中傳奇》(1979)一片更榮獲1979年第十六屆金馬獎之優等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等六項大獎,成績靡然。另同年作品《空山靈雨》更獲得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並先後參加世界各地之影展。而他後期的《天下第一》(1983)及《大輪迴》(1984)等,亦為他帶來不少榮耀。
胡氏於1997年1月13日於台灣榮民總醫院與世長辭。胡金銓在電影的成就被一致的肯定。香港電影導演會於1993年曾向胡氏頒發終生成就獎。另外,在1997年第三十四屆金馬獎中,大會追頒終生成就紀念獎給這位為藝術、為電影獻上一生的「電影人」–胡金銓先生。
天映邵氏片庫中的胡金銓電影作品
(以下列出之年份為電影上映及製作年份)
玉堂春 (1962)
大地兒女 (1964)
大醉俠 (1966)
|